欢迎访问西安理工大学莲洁网!
纪委2024
首页 宣传教育 廉政要闻 正文

影响深远的“共产党宣言”

发布时间:2018-04-19

来源:人民日报    发布时间:2018-04-19 



1848年2月19日,伦敦瓦伦街19号,哈里逊印刷所,正在悄悄印刷一本小册子。小册子是德文的,绿色封面,只有薄薄23页,首次印数仅几百册,书名是:《共产党宣言》。


恰在这时,法国二月革命爆发。《共产党宣言》油墨未干,就被分发到各国同盟盟员手里,成为工人的思想武器。


这一年,马克思30岁,恩格斯28岁。


《宣言》的核心思想有两个:一是唯物史观,二是共产主义。共产主义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;唯物史观是他们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,为共产主义思想的科学性提供理论支撑。


《宣言》文风简洁明了。如果按汉字计,全文仅约2.5万字,7篇序言几乎都是千字文,1883年德文版序言甚至不足400字。然而,大道至简,为文亦然。文不在长,在有魂魄;字不在多,在有精髓。正如列宁评价,“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”。正是这篇短文,极大地震撼了世界,犹如黑暗中高擎起的一束火炬,照亮了人类前行的方向,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。


《宣言》的问世,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,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。它使共产主义运动从幽灵变成一轮喷薄欲出的朝日。


《宣言》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纲。它指出,资本主义必然灭亡,共产主义必然胜利。这个历史使命的承担者是无产者,而无产者要实现这个使命,必须推翻资产阶级,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,为此,就必须组成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。“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。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!”


人类社会一直都在苦苦寻找完美世界。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“理想国”,还是中国诗人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都曾描绘过他们心目中的完美世界。


从《乌托邦》的空想社会主义,到《共产党宣言》的科学社会主义,人类在荒野里跋涉了300多年之后,终于找到一条通往理想社会的真正道路,找到实现这个理想的领导者和战斗者。


翻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,你会发现,在早期领导人身上,都留下了《共产党宣言》的深深烙印,在他们确立人生信仰的选择中,《共产党宣言》的作用举足轻重、影响深远。


1936年,在延安,毛泽东对采访他的美国作家埃德加·斯诺说:“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,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。一本是陈望道译的《共产党宣言》,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。另外两本是考茨基著的《阶级斗争》和柯卡普著的《社会主义史》。”这段话,被斯诺记录进他所著的《西行漫记》中。


周恩来1919年在日本留学时,通过河上肇创办的《社会问题研究》了解了《共产党宣言》,1920年10月赴法留学,与蔡和森等人一起继续学习《共产党宣言》。抗战时期,他随身带着的公文包内,就装有《共产党宣言》等马列著作,一有空就读。1949年7月,在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,他当着代表们的面,对陈望道说:“陈望道先生,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。”


刘少奇最早接触《共产党宣言》,是在1920年秋季。当时,成立不久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,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干部学校,对外宣称外国语学社,22岁的刘少奇和16岁的任弼时、18岁的罗亦农、17岁的萧劲光等,都是这里的学员。学员的教材之一,就是刚刚出版、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中文译本《共产党宣言》,给他们讲授的正是译作者本人陈望道。次年5月,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成立,刘少奇、任弼时、罗亦农、肖劲光、任岳、蒋光慈等一批热血青年,来到东方大学的中国班学习,其中的主要课程就有《共产党宣言》。刘少奇刻苦学习,融会贯通,深刻掌握了《共产党宣言》的精髓。后来,在他所写的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》等著作中,都能看到《共产党宣言》的影子。


朱德于1922年9月抵达法国,10月辗转到德国,11月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周恩来送给他陈望道翻译的《共产党宣言》,这是他第一次看到。他曾回忆道:正是在柏林支部,“研究和讨论了已经译成中文的马克思主义文献《共产党宣言》和共产主义的入门书”,“从此开始走上了新的革命旅程”。


恽代英、刘志丹、董必武、邓子恢、彭德怀、贺龙等,也都是通过读《共产党宣言》走上革命道路的。彭德怀讲得很具有代表性:“以前我只是对社会不满,很少看到有进行根本改革的希望。在读了《共产党宣言》以后,我不再悲观,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。”


1949年5月,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,直捣国民党南京“总统府”,在“总统府”图书室,邓小平与陈毅纵论旅欧经历时,都说是读了《共产党宣言》等启蒙书的缘故,才走上革命道路。43年后的1992年,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对大家说:“我的入门老师是《共产党宣言》和《共产主义ABC》。”


直到今天,这束火炬依然熊熊燃烧。迄今,它仍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政治文献。(徐锦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