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:2016-10-27
巡视必须找准职责定位,围绕中心任务,紧扣“四个着力”,瞪大眼睛去发现巡视对象在作风、纪律和选人用人上存在的问题。处置问题的节奏也必须跟上,发现多少就查处多少,不设指标、没有例外。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,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。
巡视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,是反腐败斗争的一把利剑。电视专题片《永远在路上》披露,在山西“系统性、塌方式腐败”中,有7名省部级干部落马,省会城市太原连续三任市委书记、三任公安局长被调查,山西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全年处分违纪党员干部15450人,其中市厅级干部45人、县处级干部545人。而山西塌方式腐败问题被揭露和查处的背后,是中央的巡视工作发挥了从严治党的利剑作用。
自古以来,来自上级的巡视都是监督下一级主要领导的最重要方式。唐代御史韦思谦讲过,御史出使,“不能动摇山岳,震慑州县,为不任职”。巡视就是要当好中央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寻找线索,发现问题,形成震慑。
巡视是给党的肌体做体检,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、形成震慑。发现问题不是坏事,剑指问题,通过巡视把问题揭摆出来,才能对形势有更准确的判断。发现问题本身就是震慑,巡视发现的问题越准,威慑作用就越大、越持久,使有问题的人知耻知止、收手收敛。除了山西塌方式腐败,湖南衡阳人大代表贿选案、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等都是巡视发现的。被查处的中管干部中,超过一半的问题线索也是由中央巡视组移交的。
宁断一指,不伤九指。巡视要有震慑力,就必须找准职责定位,围绕中心任务,紧扣“四个着力”,瞪大眼睛去发现巡视对象在作风、纪律和选人用人上存在的问题。《永远在路上》在评述苏荣案件时指出,“选人用人腐败被称为腐败之源,因为一旦正常的干部选拔规则受到破坏,就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,带来方方面面的腐败”。在苏荣主政期间,江西省成为腐败高发的省份之一。
发现问题是第一步,处置问题的节奏也必须跟上,发现多少就查处多少,不设指标、没有例外。要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,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。整改工作必须要跟上,凡是整改不力的,都要严肃追责。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要回头看,要揪住不放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、认真负责,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。“没有不能揭的黑,没有不敢碰的恶。”这是江西省委第三巡视组原组长李泉新生前的信念。正是有了这种深入骨髓的担当精神,李泉新带领的省委第三巡视组赢得了“巡视王牌组”的美誉。
“诛一恶则众恶惧。”能否发现问题、能否用好巡视成果,是确保巡视生命力的关键,要以其利剑锋芒震慑遏制,进而狠抓整改落实,实现标本兼治。给予警示和威慑的同时,鼓舞上下联动,实现巡视常态化、制度化,巡视工作才能持续发挥震慑作用。(作者孙金行)